卞振鋒簡介
卞振鋒,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導,獲國家級、上海市多項人才稱号。在光催化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餘篇,包括《Nat. Sustain.》《Nat. Chem. Eng.》《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論文他引超9000次,個人H因子47,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曾榮獲2015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2018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獎一等獎(排名第三)、2013-2014年度太陽能光化學與光催化研究領域優秀青年獎和第四屆上海知識産權創新獎專利三等獎(排名第一)。現任上海市稀土學會理事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化學專委會副主任、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中國感光學會光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及上海市顆粒學會理事等。
問:卞老師,從碩士研究生開始直到留校做老師,您一直都在上海師範大學度過,在這二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裡,師大對您來講,有哪些特别之處?
卞振鋒:在師大的校園人文環境裡,一直有着濃厚的師道文化氛圍,“師道永恒”“為人師表”“厚德、博學、求是、笃行”等文字不時映入眼簾,如影随形,讓人不由自主地向往成為一名教師。而談及師大傳承給我的最寶貴的财富,那必然是立德立學、為人師表的師道精神。
在學習期間,我遇到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師。我從自己導師身上學到了對科研的執着,學會了如何尊重、關愛和引導學生。正因受到了他們的尊重和關愛,我也學會了将尊重和關愛給予我自己的學生,這就是我親曆的師道傳承。師大人有着“師道永恒”的共同信仰,我想,“永恒”就是在這種不間斷的代際傳遞中實現的。多年來,我一直在不斷向那些耕耘在教學一線的優秀前輩們學習,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品德素養,讓學生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人。科學研究不僅是創新,更是育人,隻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育人能力,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起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熱愛師大、紮根師大,還出于我對于教育事業的愛和敬畏。我是一名學者和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一線教師,是身為師者的責任擔當給予了我最大的前進動力。同時,我很喜歡師大的溫馨的氛圍,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有如家人般親切、和睦,令人感到踏實和舒心。師大給了我一個充分發揮自己能力和潛力的機會,也讓我能夠全身心地為學生的成長盡心盡力。
問:您一直緻力于光催化基礎理論研究,目前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光催化溶解回收貴金屬”和“光催化降解淨化污染物”兩大版塊,前者是課題組多年來一直重點攻關的課題。有同學用“煉金術”來比喻這個研究項目,您覺得恰當嗎?
卞振鋒:我一直關注光催化原理的研究和光催化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出于兩個原因。首先,這項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光催化技術,我們可以創新性地利用光能來促進化學反應,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淨化,為構建綠色低碳社會提供技術支撐。其次,我認為學術研究應當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光催化溶解回收貴金屬和光催化降解淨化污染物等課題,正是基于對社會發展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設的關注而展開的,為解決當下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路和解決方案。
同學們用“煉金術”形容這項研究雖然有趣,但可能并不完全準确。我們的研究涉及光催化溶解回收貴金屬,與傳統煉金術中追求黃金提取的“量”不同,我們更注重“質”。通過光催化技術,我們實現了二次資源中貴金屬的綠色回收,促進了資源再利用,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因此,我們不僅追求“金山銀山”的價值目的,同時關注“綠水青山”的環境生态效益,生态與收益可以實現良性互動。良好的生态環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我們的研究兼顧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搭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橋梁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案。
目前我們在這一課題上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例如,我們成功開發了一種比較高效的光催化溶解回收貴金屬方法,實現了貴金屬資源的綠色循環利用,為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同時,我們的光催化自清潔和空氣淨化技術的産業化應用都取得了成功,在應用了我們這項技術的地方,當地的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來自群衆的好評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未來,我們将進一步深入研究光催化技術,探索更加高效、環保的應用方法。通過密切關注社會需求,不斷優化技術方案,推動光催化技術在生态文明建設中的廣泛應用,以實現更大範圍的社會效益。
問:卞老師,您指導學生在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得國賽金獎的好成績,在備賽過程中,您對學生們提供了怎樣的幫助和指導?您是如何看待學習、研究和競賽之間的關系的?
卞振鋒:對于大學生課外學術類、科技類的競賽,特别是“挑戰杯”這種級别的競賽,我特别鼓勵學生報名參加。因為這是檢驗學生日常學習研究成果,全方位考察和鍛煉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路徑。通過競賽,對學生的學習和研究都有極大的提升;無論未來選擇就業還是繼續進修,都有極大的助力。同時,學生參加競賽不僅是一次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更是體驗團隊合作和集體力量的機會,也是檢驗教師教書育人成果的機會。因此,對于學生願意在課餘時間花費時間和精力參加比賽,我一向贊同和支持,并承諾做他們的堅強後盾。
要在“挑戰杯”國賽中拔得頭籌極具難度,我們之前最好的成績是銅獎。面對全國賽道的佼佼者同台競技和比拼,要怎麼打動評審專家,在優秀的群體中脫穎而出?怎樣才能打通學習和實踐,真正在競賽中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研究和應用的統一?這些都是我和學生共同面對的課題。
我覺得首要的是,一定要選個好題目。選題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之一,而我認為,好的選題必須兼具時代性、前瞻性、創新性和應用性,這樣才有研究價值,才有實踐意義。經過和學生多次讨論和論證,我們确定了《點金之光——全球首創光催化貴金屬提煉技術的開拓者》作為項目題目。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我也時刻關注着學生的進展,并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建議,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提高團隊協作效率,同時關注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實驗數據的準确性。在項目的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表現要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調整建議,還邀請了許多專家進行指導,确保項目能夠順利進行。
備賽過程中,國賽時間正好是參賽學生臨近畢業的時期,他們一邊搞競賽項目,一邊還要提交畢業論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心情也難免急躁、焦慮。這個時候,我耐心地和學生分享自己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是如何做好時間管理的,還有自己在科研中遇到困難怎樣去克服,努力讓他們走出焦慮、保持樂觀。最後,雖然時間短任務重,我們基本上還是做到了每天都保持着課題的推進進度,項目PPT完成了幾十遍的修改,得到了一個與最初版本完全不同的、比較完善的參賽版本。
最終的國賽金獎不僅僅意味着一項榮譽,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在獲獎後明顯增強了自信心,大大增加了對學科的興趣和熱情,也推動了學生們對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團隊成員從此合作無間。在此過程中,我對于如何與學生共情、如何想辦法去給他們提供樂觀的情緒和動力,也有了更多心得。當學生明白老師會永遠和他們站在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做他們背後堅強的支持和後盾,他們面對困難時才會更有信心和勇氣克服畏難情緒,向着成功行進。
問:卞老師,挑戰杯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您認為主要是指導學生做好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在培養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您最為關注他們哪些品質和習慣的養成?
卞振鋒:我指導學生參賽的過程,主要是從“基、本、根、魂”四個方面發力。團隊合作是成功之基。在挑戰杯這樣的競賽中,一個團隊通常會有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我們需要發現每個人特有的技能,充分發揮個體優勢,合力完成競賽項目。設計項目的創新點是成功之本。幫助學生找到研究熱點,啟發他們通過調研、思考、創新,将理論學以緻用,賦予項目實際應用價值。學術研究能力是成功之根。要給予學生相關學術知識的培訓,傳授科學研究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論文撰寫和實驗設計的能力。同時,還要鼓勵他們與其他團隊進行學術探讨與合作,開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培養耐心毅力是成功之魂。在挑戰杯這樣的競賽中會面臨一些想到的、想不到的困難,還是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地克服,老師不要忽視這個過程。
我始終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特别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質和習慣,即責任心、毅力、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維、樂觀向上等。這些品質和習慣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未來做什麼,無論為人、為學還是為事,這些品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也需要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慢慢去體會。
問:卞老師,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您成功申請到多項國家和上海市課題,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請問,是什麼激勵着您一直堅守着這片科學的土壤,不斷發現、研究和解決新問題的?
卞振鋒:想要在科研上取得一些成果,除了持之以恒地探索和深耕,坐得住“冷闆凳”,我覺得首先是永葆對科研工作的熱愛,專注于解決現實問題、推動學科發展,要在挑戰自己的能力中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其次是保持終身學習,科研領域的知識疊代快速,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才能跟上學科前沿的最新發展,可以通過閱讀文獻、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穩定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再次是開展團隊合作,在與同事和同學的團隊合作中,可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攻克難關,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同時要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當遇到各種科研工作上的挑戰和困難,我們要堅信“有志者,事竟成”,努力克服萬難;最後我想強調的是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當明晰自己肩負着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責任,科研上要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導向,育人上要以對接社會需求和人民期待為目标。
在科研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瓶頸,也會遇到生活和工作無法平衡的難題,很幸運的是,這麼多年,學校、學院、同事、學生特别是家人一直支持着我。正是在不斷地嘗試中,我的研究方向慢慢聚焦到了貴金屬回收過程的水污染控制這個領域。當下國家對循環經濟和新質生産力的關注也讓我們課題組不斷思考如何從最新的技術角度去做一些探索。教學和科研之路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堅持與赤誠。